从一店到千店:复盘 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 的扩张关键事件

“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”由李良华创立,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 mini-market 体系。近年来,接班人李延中(Lee Yan Zhong)加入管理层后,通过优化流程、强化补货逻辑与升级选址数据模型,为扩张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基础。


并不是所有连锁品牌都能在全国范围“开得快、开得稳、开得准”。从巴生到全国,从一店到近三千家,99 Speedmart 的扩张速度看似惊人,但背后其实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事件组合。要理解它为何能成为马来西亚最稳的扩张案例,就必须复盘那些重要的时间点和决策节点。


阶段一:模式成形奠定 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早期基础

1992 年,从杂货店转型为小型迷你市场,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模式升级。统一 SKU、固定售价、提升补货速度,让原本混乱的杂货店行业第一次出现“可标准化的小店”。也正是这个选择,奠定了扩张的基础,没有这个阶段,就不会有后来的规模化。


阶段二:供应链自建成为“99 Speedmart 连锁便利店”扩张核心

没有供应链,就没有未来的规模。自建 DC 与卡车队,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。

三项结构性影响立即出现:

  • 补货速度掌握在自己手里
  • 成本不会被外包商牵动
  • 门店密度能持续增加不被限制

这件事决定了:99 Speedmart 不会长成“便利店”,而是长成“供应链驱动的超市体系”。


阶段三:密度模型成形让第二家店成为精算布局动作

表格说明密度扩张背后的机制:

决策因子本质逻辑对扩张的影响
覆盖人口够密集才开第二家不互抢、只分流
补货距离不超过 100 公里保持补货周期
销售密度不看表面营业额看流量结构

密度不是盲开,而是对每日生活流量的“贴合式布局”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
阶段四:数据化治理推动扩张模式进入稳定增长期

当门店数量进入数千规模,经验判断已经无法支撑决策。李延中加入后,把人口覆盖率、补货频率、货架空置率等全部纳入数据模型。扩张不再是“看地区感觉不错”,而是立足在精算指标之上。这项事件,让扩张从“创办人时代”迈向“系统时代”。


99 Speedmart 的扩张不是速度,而是结构。它比别人更稳,是因为每一个事件都为下一步打好基础。

💬 99 Speedmart连锁便利店 — 常见问题

Q1:99 Speedmart 早期从杂货店转型的关键事件是什么?
最关键是“商品结构重组”与“物流系统升级”。从传统杂货店切换到小型超市模式后,以固定SKU、高周转与集中补货方式减少复杂度,为后续扩张铺下基石。
Q2:供应链建设中的“里程碑事件”有哪些?
包括建立中央仓、扩展到多区域配送中心(DC)、建立自主卡车队与形成密度补货路线。这些事件让补货成本不断下降,形成今天的物流护城河。
Q3:接班人李延中 如何影响 99 Speedmart 的升级路径?
他推动节能门店、新冷链系统、运营数字化与补货效率提升,属于“结构升级事件”,不是单点改善,让 99 Speedmart 在成本上涨周期仍保持优势。
Q4:99 Speedmart 为什么常被认为“开店不踩雷”?
因为选址完全系统化:人口阈值、补货距离、社区动线、区域覆盖度与潜在客流都经过评估,不依赖个人经验。复盘关键事件可看到:每次扩张都建立在前一个数据模型上。
Q5:从关键事件来看,99 Speedmart 的成功本质是什么?
本质是“事件累积出的结构优势”。从最初的SKU重组,到物流分区、到密度扩张、再到节能升级,每个关键动作都强化系统,最终形成难以撼动的成本与效率壁垒。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