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nest Ong 是 Ali, Muthu & Ah Hock 的创办人与主要股东,与 Colin Soh、Bruce Wong 一同建立以多族群体验与 Muhibbah 精神为核心的现代 kopi tiam。他的经营策略涵盖菜单聚焦、SOP 标准化与稳定扩张模式,是马来西亚连锁餐饮中少见的稳健案例。
我一直觉得,餐饮品牌能开十几年,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。行业里最痛的点,不是食物不好吃,而是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:人手、成本、扩张风险、顾客期待。当我看回 Ernest Ong的故事时,特别能感受到一种“把痛点当日常”的稳定感。他从不夸张自己的成功,也不浪漫化餐饮行业。他只是把一个又一个痛点拆掉、处理、转化,然后继续往前走。
以下四个经营痛点,就是他反复提到、也反复解决的关键节点。


痛点一:人手永远会动,这是所有 F&B 的宿命
说真的,这个问题从来没有“解决”的一天。Ernest Ong自己都说,十年前、十年后、甚至二十年后,被问“最大挑战是什么”,他的答案都会一样:人手。厨房走了一位,味道就有可能变;服务员换一轮,氛围也可能变。但他没有用抱怨处理这个痛点,而是用结构化方式把“不可控”变成“可控”。他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:
- 把味道拆成流程,让新人也能稳定执行
- 把氛围固定成 SOP,不依赖个人性格
- 把服务训练成标准,不靠员工当天状态
- 把厨房角色重组,不让“师傅”决定品牌好坏
Ernest Ong的逻辑是:人会动,但流程不能动。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扩张,而许多 kopi tiam 开第二家就失灵。


痛点二:成本上涨越来越凶,Ernest Ong 的做法却反过来
下面这份对比表,是我整理行业真实现象后,对 Ernest 的策略所做的拆解:
| 成本类别 | 行业普遍反应 | Ernest Ong的处理方式(对比) |
| 食材上涨 | 改食材、降低品质 | 不减少品质,反而减少菜单品类 |
| 人力成本 | 增加岗位、分散职责 | 收紧岗位、提高流程效率 |
| 装修成本 | 越开越漂亮 | 保持复古一致性、避免高额投入 |
| 运营成本 | 追求大型店面 | 控制规模、适配人口密度 |
大部分餐厅一遇到成本问题就会削减某些东西。但他没有。他削的不是品质,而是复杂度。菜单精简、流程固定、氛围标准化,让成本上涨有了缓冲空间。你很难看到这样冷静的做法,但这确实是有效的经营方式。


痛点三:味道稳定是最难的 KPI,但 Ernest Ong 让它变得“无戏剧性”
味道稳定向来是 kopitiam 最难守的部分,很多老板都把希望放在“找到对的人”。但Ernest Ong的逻辑是:味道不能依赖个人,而必须依赖结构。 他把关键步骤拆成零误差流程,让新人也能煮出同样的味道;菜单保持精简,让团队只需把日常经典做到一致。结果就是:食物不戏剧化,但永远稳定,这在连锁体系里比“特别好吃”更重要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痛点四:扩张不是勇敢,是耐性
许多餐饮品牌在开三四家后就急着冲,但这种速度往往把问题放大。Ernest Ong却始终坚持:扩张要顺,不要急。 他只在系统成熟、训练稳固、氛围可复制时才开店,否则宁愿等待。也因此,他的扩张不是冒险,而是结构自然长出来的节奏。稳,比快更能让品牌活得久。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餐饮行业里,真正能走得久的从来不是最勇敢的人,而是像Ernest Ong这样,把每一个痛点都当成必须长期面对的日常。

